大西洋黑鮪保育國際委員會過去不接受減少捕撈大西洋黑鮪,大西洋黑鮪數量因為持續的捕撈,以及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在過去幾十年來持續下降。隨著黑鮪魚面臨厄運,生物多樣性中心於五月援引美國瀕臨絕種法案呼籲各界給予更多的保護。該委員會對於不減輕國際捕撈配額之決案意味著黑鮪魚的存危相當依賴美國瀕臨絕種法案。
國際鮪魚委員會原本有機會讓黑鮪魚不走向滅絕之路;相反的,委員會數年來一直忽略黑鮪瀕危之科學證據而讓過度漁撈仍被視為理所當然,委員會律師Catherine Kilduff提到。
從1969年國際委員會設立,當時黑鮪的數量仍相當豐富,至今則已瀕臨絕種之際。委員會於2011年時設立1.29萬噸的捕撈配額,以及對於地中海與大西洋東部,以及大西洋西部兩地區設立1750頓之配額。配額有下降,但仍然不夠。過去為13.5萬噸以及1800噸。雖然是個對的起步,仍不足以幫助黑鮪在 這世界上找回立足點。
Kilduff解釋:這個層級的漁撈壓力迫使黑鮪走向下個十年的極速消耗。這個漁撈的配額調整對於黑鮪數量的回復過於樂觀,以致於過去數年來漁民持續捕撈高價值黑鮪。隨著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件顯示,黑鮪魚將面臨除了漁撈以外更多的威脅。
原文:BlueFin Tuna In Dire Straights Due to Overf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 did not accept the idea of reducing fishing of the Atlantic bluefin, whose populations have been declining for the past few decades from fishing pressure and, who could forget, the BP oil spill fiasco in the Gulf of Mexico. With the bluefin heading towards certain doom, the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May called for more protection, and invoked the 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 The decision to not reduce the international catch quotas by the commission means that the survival of the bluefin is riding very heavily on the 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
“The international tuna commission had an opportunity to take bluefin tuna off the path to extinction but didn’t. Instead, the commission ignored years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bout the perilous decline of bluefin tuna and chose to allow fishing to continue as if nothing is wrong,” commented a staff attorney at the Center, Catherine Kilduff.
Ever since 1969, w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irst came into being, the bluefin tuna – which was once very abundant – has been fished almost to the point of being extinct. The commission has set 2011 catch quotas of 12,900 tons, and 1,750 tons for the two different stocks of bluefin tuna: the Mediterranean and eastern Atlantic stock and the western Atlantic stock. The quotas have dipped a little, but not enough. They came down from 13,500 tons and 1,800 tons respectively. That i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ut not enough to help the bluefin regain a toehold in the world.
“This level of fishing pressure sentences bluefin tuna to yet another decade of depletion,” Kilduff explained. “The fishing quotas adopted today bank on overly optimistic conditions for tuna recovery so that fishermen can continue to catch the prized bluefin tuna as they have in past years. As the Gulf of Mexico oil spill shows, bluefin face more threats than just fishing.”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海洋資源並不是源源不絕

原文:中時新聞資料庫 東南亞竭澤而漁
:::大家先花個幾分鐘把新聞看一下吧::::
東南亞竭澤而漁 觀光破壞及過度捕撈,已讓石斑、海鱸等大型魚類瀕臨生存困境。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嚴重威脅,而且整個東南亞漁業還將陷入竭澤而漁 危機。 禍首之一是拖網漁業。
海洋科學家與漁民都異口同聲指出,在市場特別受暢銷的魚種,尤 其是大型具有商業價值的魚,由於遭到濫捕,數目已經大幅減少。
位於馬來西亞的世界魚類中心的研究員艾利森指出,大型魚「欲找 配偶已成為困難的任務,它們必須游到遠處才有辦法找到」。
造成該問題的禍首之一是拖網漁業,這種拖著裝有鎖鏈或其他重型 漁具的大網,橫掃過海底捕捉底棲魚類,對海底是傷害極大的破壞性 捕撈方式。
此外,魚類棲息地也逐漸縮減,艾利森解釋,這是主要受到提供它們食物與保護的紅樹林沼澤遭到觀光業開發的破壞。
魚群數大幅銳減
另外東南亞國家,以及香港、中國等老饕,嗜吃高品質海鮮,也是導致海洋資源逐漸枯竭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世界魚類中心預估,目前泰國海域的魚群數量只有30年前的十分之 一。
在馬來西亞,魚群數更銳減約80到90%,菲律賓也預估魚群減少46到78%之間。
其他國家因為缺乏相關研究而沒有提供資訊,但是世界魚類中心相信泰國、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魚群銳減其實反映整個東南亞海域的魚源逐漸枯竭的危機。
在海洋面積多於土地面積的馬來西亞,2007年總漁獲量為165萬公噸,為該國漁業創造價值58億馬幣的營收。如今卻好景不再。
馬來西亞中部Tanjung Karang的漁村,當地漁民正為他們捕撈的魚數量不斷減少而感到煩心。在花費4個鐘頭在海上捕魚,35歲的卡馬魯只捕到幾公斤的小蝦與便宜的鯰魚。他把這些捉到的魚賣給當地批發商,結果只獲得30美元的微薄薪資。
批發商也感嘆的表示,重達37公斤的魟魚,在現在已經很少見。反 觀20年前,捕到比37公斤重魟魚更大的魚是稀鬆平常的事。
44歲的刁坎哈在麻六甲海峽捕魚30多年,他專門捕撈大型的魟魚、 紅魚與黑鯧。他無奈的表示,「如果我們可以捉到它們,我們就可以 大賺一筆。不過它們的數目已經少了許多。」
缺乏嚴格執法 扼殺環境
刁坎哈厭惡的說,在缺乏嚴格執法下,許多大型拖撈船入侵海域, 並濫捕小魚。如果這些小魚沒有遭到侵擾,它們很可能會成長為具有 商業價值的魚。
另外一位漁民,33歲的翁奇為也指出,過去5年來漁獲量明顯下滑 ,即使原本常在紅樹林沼澤現身的泥蟹,如今也消失無影。
他說,「它們的數目大幅下滑。岸邊工廠民舍林立,正對海水造成污染,並扼殺那些紅樹林。」
艾利森表示,在菲律賓與印尼常見以炸藥與氰化物,在珊瑚礁捕撈 魚的方式,也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威脅。 他極力要求執法單位應該採用傳統的方式,例如鼓勵釣鉤,或是漁 網來捕捉被設定目標的魚類,並且透過人工養殖來生產常見的魚類。
此外增加海洋保護地區、建立更嚴格法規與確實執法,以及倡導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也都有助於海洋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艾利森強調,「水生系統具有相當的韌性,只要我們移除部份壓力 ,它們就可以自行恢復。我們所需的是政治意志力與動力去執行。」
------------------------------------------------------------------------NEWS END----------
上個星期四我在船邊跟一個冷凍機械業者聊天,他說:「你們做漁業的齁,吃這一行永遠都不怕餓著,你看看!海洋面積佔了全球面積的70%,有多少是我們沒看到的!」
我搖搖頭跟他說,我進公司不到半年,剛進來的第三個月就無意間看到一篇不知道從哪來的資訊,說2050年漁業資源恐怕浩劫,理由很多,諸如:氣候變遷、人類過度捕撈...等等。
他瞪眼看著我,不以為意.........
老一輩的人都以為漁業就是在靠天吃飯,抓多抓少憑經驗、運氣。每次我跟阿公說漁業資源正在急速減少中,他總是跟我舉前年阿根廷魷魚的例子。雖然前年阿根廷魷魚的產量較前後兩年的量多很多,但這不表示漁業資源沒有在縮減;相反的,連續三年裡頭,有兩年的量極少,一年的量普通,這就是意謂著,總體數量正在銳減。
再回到新聞內容,文章間提到許多珍貴的海產如:石斑、海鱸等,都越來越少,其實這是針對華人市場而言,而西方人愛吃的鮭魚、還有豐富OMEGA3的鱈魚...等魚類,也遭逢同樣的命運。喔!還記得九月中時我去了一趟印尼出差,順便造訪了一些水產公司,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說:「啊~你們台灣人愛吃的皮管齁,今年都沒有出啦,抓到的都很小......」這也是實例。
雖然說是這樣,但魚類對人體的幫助確實有其顯著的功效,而吃魚有妙招,選擇對的魚,可以減少這樣的情況,同時又可以獲得健康的身體。
愛呷魚團隊最近跟一位博士聯絡上,正在整理一份魚類的建議食用清單,到時候在放上此BLOG,給大家 吃得健康 吃得安心 吃得地球無負擔!
最後:秋刀魚季進入尾聲了,高雄港很多魷魚兼棒受網秋刀魚船都接二連三回來卸魚、補給,準備出發往阿根廷去了,希望明年年中時,聽到的是好消息,業者跟生態保育者都開心的好消息...
訂閱:
文章 (Atom)